滔滔渭水東去,石鼓山巍然矗立。山腳下,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內,鎮院之寶何尊前,人頭攢動。這件代表西周早期青銅器鑄造極高水平的國寶,靜靜講述著“何以中國”﹔最新升級的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為觀眾提供可以“聽見”“觸摸”“走入”的跨時空文明對話。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博物院單日最高客流量達2.1萬人,累計接待觀眾突破14.04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我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
寶雞素有“中國青銅器之鄉”的美譽,其青銅文化源流悠長,遺存豐厚。自漢代以來,這片土地便不斷有青銅器出土。從造型各異的飪食器,到庄嚴肅穆的禮器,再到工藝精湛的兵器等,每一件青銅器都是一部立體的史書。
自西漢“尸臣鼎”初現世間,至晚清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四大國寶”轟動學界,寶雞地區累計出土青銅器2萬余件,其中帶有銘文者近千件。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指出,中國青銅器研究中的一系列大問題,都可以通過寶雞青銅器得到解決的鑰匙。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誕生與成長,便根植於此。其歷程可追溯至1956年肇建的寶雞文物歷史陳列室,1958年更名為寶雞市博物館,1998年,遷入公園南路新址,調整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館,2010年,坐落於中華石鼓園的現代化新館正式啟用,定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時期青銅文化為主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院建筑外形運用了高台門闋,青銅厚土的建筑語言,氣勢恢宏,厚重威嚴,象征著寶雞在中華古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建筑面積3.48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館藏文物總數為48.7萬余件,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價值高,尤以商周青銅器著稱於世。
眾多藏品中,作為鎮院之寶的何尊最為引人注目。這件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造型凝重雄奇,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其腹底所鑄122字銘文,更是意義非凡,其中“宅茲中國”四字,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如今,何尊就陳列於最新升級的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的展線上。
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進行全面升級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原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於2010年9月28日對外開放,2024年12月30日,經過全面改造提升后,煥然一新的《青銅鑄文明》展覽與觀眾見面。新展分為“青銅器之鄉”“周禮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四個展廳,展出了寶雞出土的1100余件青銅器等精品文物,並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全面展現了周秦時期寶雞歷史發展脈絡,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此次展出的1100余件組文物中,國家一級文物超過百件,其核心突破在於展陳理念、敘事邏輯與觀眾體驗的根本性革新。
保護先行,構建全流程文物保護體系。博物院為展品建立了獨立的微環境監測系統,展櫃內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強度嚴格控制在國家規范標准之內。這些措施確保文物在展出期間得到最佳保護。同時,聯合西北大學、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等專業機構,為重點文物建立專屬“健康檔案”,實施了精細化修復和預防性保護處理。
學術奠基,融匯考古新發現與權威研究。聯合十三家文博機構,特別邀請考古學家徐天進等著名專家擔任展覽提升學術顧問,緊密結合歷年來周原、秦漢祭祀遺址等重大考古新發現,廣泛吸收學界最新共識和大量首次展出的文物,多維闡釋青銅文化內涵,系統展示周秦時期寶雞地區的歷史發展,深刻反映寶雞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及早期民族融合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創新突破,以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方式重構觀展邏輯。在展陳方式上,改變傳統按年代排序的單一模式。比如在“青銅器之鄉”展區,開篇即設問“為什麼寶雞被稱為青銅器之鄉”,引導觀眾通過觀察扶風庄白、岐山董家等代表性窖藏出土的青銅器群,自主探尋答案。進入“周禮之邦”部分,通過成組青銅禮器的系統陳列,復原西周貴族的祭祀與宴饗場景,將專業考古成果轉化為通俗的視覺語言,生動詮釋“藏禮於器”的禮制內涵,啟發觀眾探索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邏輯。
價值闡釋,構建觀眾與文物的精神對話。以逨盤為例,除了展示其書法藝術,還重點解讀其記載的歷代周王功績與冊命儀式,生動闡釋了早期“家國一體”的治理智慧,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個人、家族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何尊的展示是重中之重,通過獨立展櫃、高清銘文拓片和三維動畫,全方位凸顯其重要價值——特別是“宅茲中國”四字,著力強化其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早期文化印記”的認同功能,以及連接古今、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作用。
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互動探索之旅。在科技運用上,研發“青銅器文物數字魔牆”,收錄了寶雞出土的3000余件青銅器的詳細信息。觀眾可以放大、旋轉數字模型,查看器物的每個細節。在青銅鑄造工藝展區,通過AR技術再現范鑄法的全過程,從制模到澆鑄,每個步驟都清晰可見、易於理解。
輻射引領,以IP建設服務區域發展。展覽在完成核心文化使命的同時,更注重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系統打造“青青”“銅銅”等系列生動可愛的博物館文化IP形象,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專業、厚重的形象與“青銅器之鄉”的城市名片緊密關聯、深度融合,使其成為重要的文化標識。每年吸引一百多萬游客參觀體驗多條以“探尋周秦文明”為主題的文博旅游線路,激活寶雞周邊歷史遺跡和非遺體驗點,助力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觀精品展,既是視覺盛宴,更是心靈洗禮
升級后的《青銅鑄文明》展覽,以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創新的展陳語言,贏得了專業領域與公眾輿論的廣泛贊譽,榮獲第二十二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我國博物館展陳界最高獎項。評委會專家在頒獎詞中特別指出:“該展覽以寶雞青銅器為載體,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內涵與精神,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脈絡、權威的學術支撐、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精細的文物保護,全面展現了周秦時期寶雞的歷史脈絡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洗禮,讓觀眾在欣賞青銅器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強大魅力和深厚底蘊。”
專業的認可,得到了廣大游客最真切的回響。新展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觀眾逾130萬人次,並迅速成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的熱門目的地。目前已接待來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研學團隊近千個,許多學校將參觀《青銅鑄文明》展覽列為歷史與文化課程的固定實踐環節。同學們被炫酷的投影、三維動畫等沉浸式體驗所吸引,步入深邃的歷史文化海洋。
這些積極反饋印証了一個朴素的道理:通過精心策劃,深奧厚重的歷史可以轉化為可感知、易理解、能共鳴的文化體驗,從而有效激發全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展望未來,守護、傳承、展示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使命任重道遠。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將繼續深化青銅器文物保護研究的深度,拓展宣傳闡釋的廣度,創新展示傳播的方式,持續增強全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貢獻更多“寶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