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亿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采购大批仪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简称“工程热物理所”)成立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发展而来,是中科院直属的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研究所聚焦能源、动力、航空与环境等领域,致力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支撑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动力装备自主化发展。

核心信息

学科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科研力量:截至2023年底,职工525人(含3位中科院院士),在读研究生630余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布局

主攻方向:先进动力装备、分布式能源系统与储能、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利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

前沿方向:氢能转化利用、超临界CO₂布雷顿循环、高适应性热功能材料、智能网络巡飞系统、空间微重力燃烧等。

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平台

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

聚焦轻型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等动力装备的研发与测试,支撑航空动力自主化。

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筹建中)

专注于长时储能技术的开发,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

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

从事风电叶片设计、材料及测试技术研究,提升风能利用效率。

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研发(实验)中心

开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推动多能互补与高效利用。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支撑燃气轮机核心技术突破。

“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

另一国家级试验平台,用于热物理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先进能源动力重点实验室

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

轻型动力重点实验室

能源动力中心(中科院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分布式供能重点实验室

研究冷热电联供、多能源互补系统,服务城市能源高效利用。

重要科研项目与成果

1. 储能技术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项目成果:建成国际首套1.5MW、10MW、100MW和300MW示范项目,系统效率达世界领先水平。

应用:2024年储能国际峰会(ESIE2024)重点展示成果,推动大规模储能商业化。

长时储能技术

通过“长时规模储能重点实验室”筹建,探索新型储能材料与系统(如液态金属储能、氢能储运)。

2. 能源动力装备

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高参数燃气轮机研发,提升能源转换效率。

轻型涡轮动力技术:开发无人机用航空发动机,应用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如“玄鸢”系列)。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调峰项目:2025年招标项目,优化燃煤锅炉调峰能力,降低碳排放。

3. 航空航天与智能系统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开发太阳能无人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应用于环境监测、应急通信等领域。

智能网络巡飞系统

研制具备自主导航、智能避障的无人机集群,用于物流运输、灾害救援(如高交会2024展示的新能源垂直起降飞行器)。

4.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

风能利用

研发大功率风电机组叶片,提升风能捕获效率,降低度电成本。

碳中和关键技术

高碳能源低碳燃烧:开发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动煤电清洁化。

氢能转化:研究氢能制备、储运及燃料电池应用,助力“双碳”目标。

5. 重大基础设施与国际合作

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

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共建,重点攻关燃气涡轮发动机、空天动力等,推动产业化。

国际会议与合作

主办储能国际峰会(ESIE),促进全球储能技术交流;参与国际热物理会议(ICHT)等。

科研特色与社会贡献

学科交叉:融合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解决能源动力领域的复杂问题。

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工程-产业”链条,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如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已应用于电网调峰。

人才培养:牵头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培养能源、动力领域高端人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项目或实验室的最新进展,可参考研究所官网或联系其科研管理部门。 

相关产品

评论